时评:让学生成为迎新活动主导
发布时间: 2012-10-16 浏览次数: 192

   新生教育是目前国内外大学都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指用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帮助新生更快地了解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国内和国外的大学在新生教育的组织形式上有一些区别。比如我之前任职的哥伦比亚大学,迎新活动虽然是由学校组织的,但是学校只是提供迎新的条件,具体做活动设计和实施的人其实都是学生。相比之下,国内的迎新活动校方主导色彩比较浓厚,往往是学生处、团委老师或学生干部来筹划安排。普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无法得到足够的锻炼。

  哥伦比亚大学新生教育的准备工作从春季学期就开始了。学校的学生事务办公室公开招聘有意愿担任迎新工作者的学生。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获得为新生服务的资格,就像找工作一样,大家要通过面试。从头到尾的一套流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经验,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来说,这有点像为将来找工作开始练兵。

 

  哥伦比亚大学在迎新工作上投入的预算达数十万美金,包括租用场地、安排活动等各方面的费用。美国的迎新有个特色,就是把新生家长、亲友也看作是重要的服务对象。在安排各种活动时,会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因为家长送孩子来上大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很失落的——一方面要离开孩子了,对孩子不放心;另一方面,孩子都去参加新生活动了,撇下老爸老妈没人管。因此美国的学校专门给家长安排了各种活动,比如参观校园、请家长在学校餐厅吃饭、请家长去听课,等等。这样的话,家长就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能有个大致的了解,也有利于今后他们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这一点目前国内大学做得还很不到位。

 

  多元化和国际化是迎新工作的重要方面。美国的大学会花很多时间专门用于留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让他们尽快融入本国学生群体,同时也让本国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国内大学的情况有点不同,外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住宿。这样的安排可能对多元化和国际化不是特别有利。

 

  “迎新周”是新生到校的第一个星期,学校所有的部门都尽可能为他们安排各种活动,时间很紧张,效果也有限,新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化所有的信息。后来哥伦比亚大学就开始对此进行改革:迎新不再是“迎新周”的事,而是把迎新工作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做。美国大学把这个叫做First Year Experience(第一年体验),是一个整年的计划。比如说一个学生刚到纽约来上大学,你得告诉他哪里有超市,哪里有书店,哪里有博物馆等,帮助他全面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这些工作在一个星期内不可能完成,于是学校就将此扩展到一年的时间,在学期中间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社会生活、学术生活到学生的心理成长都可能涉及。此外,美国有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会对大一新生做适应性调查,了解他们在第一年的适应和发展情况;甚至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大学第一年的经验对他的四年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影响。

 

  我对国内高校的迎新工作的建议就是:尽可能让学生来做更多工作,他们比学校老师想象的要能干得多。比如,学生能设计很多很有创意的节目,这些是老师做不到的。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刚进校门的新生,需要什么帮助,只有“过来人”才最清楚。同时,新生进大学的第一课,就是观察和体验前来迎新的高年级学生是如何为自己服务的。由学生主导的迎新,对于在校生和新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和体验过程。

 

(作者程星为香港城市大学分管外事的协理副校长。此前在美国多所大学工作近20年。稿件由《麦可思研究》提供。)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5日第5版